经济学家炒股,算不算降维打击?

股民之家 股民的故事 44

跟很多人想的并不一样,聪明过人的经济学家们,在股市上也并非无往不利。


1929年美国股灾,世界上最聪明的两个大脑,欧文·费雪和凯恩斯,全都没能幸免。


欧文·费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和计量经济学的创始人,在大崩塌来临时之前,他靠炒股一度赚了1000多万美元。在1929年的那个秋天,他仍盲目地沉醉在自己的指数模型中,激动地高喊股市已经达到了一个 “永久的高原”。


但 “高原”很快化身 “洪水”,将他从千万富翁冲到了倾家荡产,最终欠了一屁股债,直到临终也没能偿还;


凯恩斯同样被当头一棒,损失惨重,却很快东山再起,不一样的是,自此后他坦荡地承认他无法揣摩市场的动向,自此选择顺势而为,“当个变色龙,怎么了?”


100年后的我们,正面对一个更加复杂,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时代。出于寻找“安全感”的本能,人们更加迫切地希望能帮助预测未来,翻到书本最后几页的“答案”,或诉诸于迷信,或诉诸于专家。但正如上述故事所说,谁也无法真正的预知未来,与未来更接近的唯一办法就是抛去执念,更准确地理解当下和正在发生的变化。


然而,信息技术的演进并没有成功降低普通人理解世界的门槛,反倒将一切缠绕得层层叠叠、模糊不清。我们很难只依靠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去判断形势,我们能隐隐地感知到一些重要的事情、重大的变革正在发生,然而关于它们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所知甚少。

但反过来说,如果能对事实进行有效挖掘,也就能在混沌中把握机会。

这背后的关键,就是高质量的信息与分析。

2023年,A股市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春节后买了科技股的朋友想亏钱都不容易,而在其他板块的朋友,如果不是跌跌不休,就是来回坐电梯,想吃块大肉很难。


其实,你并不是没有读到过足以判断出科技将成为今年投资主线的新闻,只不过是信息太多了,同时也被一些经历搞怕了,从而让很容易这边把信号当成了噪声,那边又把噪声当成信号,过早抄底新能源里的朋友,就是这么把钱亏掉的。

敏锐的人已经认识到:在过去一两个月,资本市场知识的密度和更新的速度已经超过过去一两年。这意味着对于市场理解的难度又在成倍上升

你可以不投资,但你不能不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认识到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在世界变化中取得主动地位。‍

考过研的朋友对它最不陌生。

《经济学人》为读者提供的是全球视野,在商业、金融、科技等领域为你呈现全球视角的深度分析,更在转瞬即逝的热点背后,提供专注于当下形势分析和未来趋势洞察。

《经济学人》以观点见长,你很难在上面看到什么独家新闻,名人动态,更多是评论,更重要的是,发生在各地的事件得以被置于广阔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读者从中看到的是比较清晰的事态分析,是鲜明的立场,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它也是全球无数企业家的智识参考。比尔·盖茨就曾在接受福克斯采访时表示,他会一页不落地读完每期的《经济学人》。

创刊于1843年的它,到今年正好整整180年。然而时间并未让它变得老态龙钟,相较于其他传统纸媒卖身、关张的窘迫,订阅人数、营收不断攀升的《经济学人》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活得最好的媒体之一了,这种能适时而变拥抱新技术的姿态恰恰很好地说明了团队前瞻性与判断力。

2015年其推出了官方中文电子刊物《经济学人·商论》,致力于为中文世界读者同步提供全球重点资讯。用主编吴晨的话来说,《经济学人·商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提供另一个重要的外部视角。外部视角缺乏对局内人熟知的细节,却能把问题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视野中比较。

比如上周就有一篇文章正在告诉你,后疫情时代世界各家仍然比一个“矮子里面拔将军”的时代,每家都有各自的难处与结构性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白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周期中,才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眼前的局面。


标签: 闲话百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